不久前,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公示,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稻米)榜上有名,这让鄂州市平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良凯很欣慰。
2022年,平安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在全市范围内机插水稻1.3万余亩,无人机播种稻田近1.5万亩。此外,合作社自身耕种了千余亩水稻,流转的稻田涉及周边3个村。此前,合作社的水稻种植面积是700亩,2022年把300亩湘莲田改成了稻田,虽然每亩的成本增加了约200元,但在蔡良凯看来,种粮是大事。
(资料图片)
这位90后新农人注意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他希望自己可以助力中国人端稳饭碗。
从读中专起,蔡良凯就希望有朝一日能用机械化改变家乡落后的种植方式,让乡亲们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2009年,18岁的蔡良凯毕业回乡,带着7名农民创办了合作社,购买了插秧机帮村民机械插秧,一天能赚1000多元。之后,他们又不断拓展业务,聚集起包括大型拖拉机、打浆机等在内的200余台(套)先进适用农机具,提供全链条综合农事服务。越来越多的农户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有的还以自家农机入股加入合作社。
蔡良水是蔡良凯的堂兄,从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曾在武汉工作,后来在合作社兼职农业顾问。农忙时,蔡良水会回到家乡,指导农户开展科学播种、育苗、除害等工作。
随着合作社发展壮大,科学的田间管理模式很快就显露出优势。以水稻为例,苗床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适宜的温度不同,引入保温技术、科学施肥后,合作社水稻增产约20%。这几年,合作社社员的平均年收入增长4000元,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在蔡良水看来,科技兴农是国家发展农业坚定不移的方向,这也更坚定了他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信心。过去几年享受过科技种田红利的乡亲们也更加信赖合作社的专家。
一直做“田保姆”的蔡良凯也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看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报告提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合作社理事长,蔡良凯希望带村民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拓宽销路。
几年前,蔡良凯还成立了鄂州市十湖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平安合作社主打农机服务不同,“十湖”是一家产业链型合作社,通过统一配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充分利用周边农业资源,初步形成了产销一体化,渐渐成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纽带。
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批发市场纷纷关门,合作社的销路一下子断了,大量蔬果和大米积压,蔡良凯愁得夜不能寐。当时,一方面是合作社“卖菜难”,一方面是居民“买菜难”。有老客户在微信上向蔡良凯求助:“买不到菜了,能不能给我们送,我们团购。”蔡良凯随即安排配送,解了客户的燃眉之急。
这次经历也让他打开了新思路:既然能在微信上订货,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网上团购平台,送货上门?就这样,“十湖”稻米打通了一条社区团购之路,还带活了合作社周边的农产品。目前,合作社仅在武汉市就建立了47个社区群团购平台,社区居民可以直接在线订购米、菜、水果、鱼等产品。
“现在,我们每年线上、线下总计可销售大米200万斤。仅在武汉片区,‘十湖’大米平均每月线上销售两三万斤,临近春节高峰,预计一个月可以销售10万斤。”蔡良凯说。
在本地市场产、销渐稳的情况下,平安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了新谋划——“走出去”,引进更多先进技术,持续发展深加工。
最近,合作社理事会理事蔡武清带队到湖南、四川出差,计划引进湘潭的湘莲加工企业、峨眉山的弹花加工企业,延长本地湘莲、棉花产业链,“没有产业链,就没有产业。没有产业,土地也鲜活不起来,更别说端牢饭碗”。
朱可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