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 >

2023年中谷物流研究报告 航线网络资源丰富,布局完善覆盖面广 环球观察

2023-04-25 13:49:03 来源:国金证券

一、中谷物流:内贸集装箱物流龙头,盈利规模行业第一

1.1 内贸集装箱物流龙头,提供水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服务


(资料图)

公司是内贸集装箱物流龙头企业。中谷物流成立于 2003 年,是中国最早专业从事国内沿 海集装箱货运的企业之一,目前运力在行业内排名第二,净利润规模排名第一,已成为国 内内贸集装箱物流龙头企业。 公司提供以集装箱水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服务。传统的集装箱水运业务以港到港(CY-CY) 为主,公司整合了水路、公路、铁路运输资源,将物流服务向陆运拓展,致力于提供门到 门(D-D)的全程集装箱物流解决方案,即多式联运服务。水运业务是公司营收的主要来 源,2022 年的营收占比为 87%。

股权结构稳定,董事长卢宗俊为实际控制人。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公司控股股东为 中谷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持股 57.46%。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卢宗俊,其拥有 20 年以 上的航运物流经验,经历了至少 1-2 轮以上的完整行业周期,拥有优秀的决断力。

1.2 内贸集装箱运力国内第二,航线网络覆盖面广

公司内贸集装箱运力国内第二。根据 Alphaliner 数据,公司集装箱运力排名全球第 16 位。其中,若按内贸集运排名,公司位列国内第 2 位(仅次于泛亚航运,其为中远海控旗 下子公司)。截至 2023 年 2 月 6 日,公司总运力达 13.8 万 TEU,船舶数量 104 艘,其中 公司自有运力 8.3 万 TEU,占比 60%;租赁运力 5.5 万 TEU,占比 40%。

航线网络资源丰富,布局完善覆盖面广。公司航线网络资源丰富,拥有超过 60 条中国沿 海航线、超过 30 条长江航线、超过 160 条珠江航线,航线通达全国沿海及各江河流域的 主要水系。公司航运网络覆盖全国 25 个沿海主要港口与超过 50 个内河港口,通过港口、 航线、联运线路的有机结合,已经构筑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体系。 货源种类繁多,基础货源奠定增长基石。公司货源按照货物属性可分为:(1)基础货源: 以矿建材料、粮食、造纸、橡胶、煤炭及制品、金属矿石及木材等为主的大宗货品与生产 资料;(2)高附加值工业产成品:以轻工业制品、快消品、医药产品、家电及汽车零部件 等为主。2022 年公司前十大货种占公司总运量的比例为 51.50%,以基础货源为主。近年 来,在玉米、木材、煤炭等主要货物贸易高增速的带动下,公司运量及收入持续保持增长。

1.3 盈利能力稳步提升,盈利规模行业第一

需求提升叠加运力投放,公司营收稳步增长。受益于国内经济增长带来内贸集装箱运输需 求提升以及船舶运力增长,2018-2022 年公司营收 CAGR 为 15%。由于行业供给紧张,且需 求持续释放,2022 年行业运价水平同比上涨 13%,公司 2022 年营收同比增长 15.6%。

公司营收增速为行业第一。与可比公司对比看,由于泛亚航运(中远海控旗下子公司)运 力规模高于公司,2019-2022 年公司营业收入在可比公司中居第二。2018-2022 年,公司 营收保持稳定增长,营收 CAGR 为 15%,而可比公司安通控股营收 CAGR 为-2%,泛亚航运 营收 CAGR 为 7%,公司营收增速远超可比公司。

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得益于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提质增效,不断提高现有资产使用效 率,公司归母净利润稳步提升。2021 年由于行业运价大幅上涨,以及公司出售 4 艘集装 箱船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24.04 亿元,同比增长 135.9%。2022 年,由于内贸集装箱 运价有所上涨,外贸收入亦有增长,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27.41 亿元,同比增长 14.0%。 盈利规模位居行业第一。可比公司对比来看,2018-2019 年、2021- 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 润高于可比公司。其中,泛亚航运尽管营收较高,但其 2022 年净利率较公司有 10.5pct 的差距;安通控股净利率略高于公司,但由于运力限制,其营收低于公司,且考虑未来公 司加大运力投入,预计未来相关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盈利能力稳定提升。随着公司加大运力投放带来规模优势、公司在成本控制端不断发力, 2018-2022 年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稳步提升。可比公司对比来看,安通控股由于经营不善 于 2019 年破产重整,重整后净利率有所提高;而公司净利率一直处于稳步上升通道。2022 年公司净利率 19.3%,位列第二。

公司高度重视与投资者共享收益,上市以来公司累计分红率为 65.7%。2022 年公司分红率 高达 73.50%。公司未来将继续实施积极的现金分红政策,未来三年以现金形式累计分红 将不低于累计实现的可分配利润 60%,同全体股东一起共享公司发展成果。

二、内贸集装箱需求空间广阔,竞争格局改善下运价下行有限

2.1 行业供需决定运价,疫情前平均运价平稳

供给收缩,过去两年行业平均运价水平有所提升。由于内贸集装箱运输船东大部分订单船 舶已于 2018-2019 年集中交付,且 2020 年起内贸集运企业运力投放相对谨慎;同时, 2021-2022 年期间,由于外贸的需求旺盛,出现内贸运力补充外贸市场的情况,共同加剧 了内贸运力紧张的局面。根据PDCI指数,2022年行业平均运价指数较上一年同期上涨13%, 高于疫情前平均水平。若拉长时间维度看,疫情前内贸集运的运价虽有波动,但均价较为 稳定。考虑当前内贸集运市场面临运力转回等压力,2023 年运价或承压,运力增长的企 业将较好对冲运价下行压力。

2.2 散改集空间广阔,预计 2023 年内贸集运需求复苏

地域差异催生运输需求。由于我国南北、东西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区域经济模式各不相同, 各地生产商品出现较大的地域差异,由此催生内贸物流运输需求。在我国坚持扩大内需的 战略背景下,内循环经济不断发展,国内贸易稳步上升,下游企业物流需求增加将为物流 行业带来更大的行业发展空间。

“公转水”打开内贸水运需求空间。目前公路运输是国内主要运输方式,2021 年公路货 运量占比高达 74%,水运和铁路运输占比分别为 16%和 9%。相较于公路运输,水运在运输 价格及环保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一般而言,水运成本是铁路运输成本的 1/2,是公路运输 成本的 1/5。根据克拉克森数据,内河水运单位运输碳排放为 5 克二氧化碳/吨公里,是 公路运输的 8.8%。在“碳中和”及“公转水”背景下,未来公路货运量将部分流向水运, 内贸集运的潜在市场空间扩容。

政策端推动铁水联运,内贸集运发展进入快车道。2023 年 3 月,四部门印发《推进铁水 联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方案》提出,到 2025 年长江干线主要港 口铁路进港全覆盖,沿海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达到 90%左右,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到 1400 万标箱,年均增长率超过 15%。

对于水运,集运和干散货运输是两种主流的运输方式。随着集装箱运输船只大型化带来规 模效应、集运船东优化航线及停靠流程,集运成本不断下降,经济性将不弱于干散货运输。 “散改集”是将传统的散货运输方式改为集装箱运输,未来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对于附加值较高的大宗商品,考虑货损下集运运输成本有望低于干散货运输。 以秦皇岛-上海航线的煤炭、焦炭运输为例,对比集运与干散货运之间运输成本差别:

(1)煤炭: 干散货运输:根据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2022 年秦皇岛-上海航线散货平均运价为 31 元/ 吨,两端港口分别收取 20 元/吨的装卸费用,单吨总成本为 71 元/吨。 集装箱运输:根据泛亚电商平台数据,20GP 集装箱运输全部费用为 2646 元,其中包括运 输费用 1506 元,订舱费、燃油费、装卸费等杂费 1140 元。按照 20GP 单箱装载 25-28 吨 货物来计算,对应单吨成本为 94.5-105.8 元。 货物损耗:若不考虑货物损耗,集装箱运输较干散货运单吨成本高 24.5-34.8 元。一般集 装箱内货物在装卸过程中不存在货物损耗,干散货船运输及装卸过程中存在一定货物损耗, 按照煤炭 1-2%的货损,参照 3 月 15 日动力煤价格 1133 元/吨,损耗成本为 11.3-22.7 元 /吨,损耗较大情况下干散货运与集装箱运输成本接近。

(2)焦炭: 煤炭是单位附加值最低的大宗商品之一,而焦炭单位附加值较高,也是“散改集”的主要 货源之一,其损耗成本估算应大于煤炭。同时,焦炭可以分为干熄焦与湿熄焦,干熄焦不 含水,在干散货运输过程中,由于装卸需要和环保要求需要强制喷淋,产生额外成本,估 算采用干散货运输的成本或高于集装箱运输。

预计 2023 年内贸集装箱吞吐量迎来复苏。2022 年内贸集装箱吞吐量为 8793 万 TEU,同比 上升 3.8%。从 2021 年起,内贸集装箱吞吐量维持较低增速。一方面,2021 年外贸集运市 场火爆,内贸集装箱龙头均抽调运力补充外贸市场,内贸市场部分货物流失至散货船运、 铁路运输。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内贸集运需求受到一定影响,企业投放运力也更为谨慎。 我们预计 2023 年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将迎来复苏: (1)目前 SCFI 指数基本回落至火爆之前水平,外贸集运市场火热度有所下降。预计内贸 集装箱运力将部分回归,将满足部分流入公、铁路运输市场的内贸集运需求; (2)疫情好转后,国内经济贸易预期向好,集装箱物流整体需求或能有所增加。同时内 贸集运企业大力发展“散改集”业务,预计也能从散货运输市场获取部分份额。 预计未来内贸集运需求将保持稳步增长。从以往的历史数据看,常态下内贸集装箱的运输 需求高于中国GDP的增速。2022年受国内疫情反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依然同比增长3.0%, 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预计国内 GDP 增长 5%左右,释放出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回 归潜在增长率的积极信号。在国内经济强劲复苏的背景下,内贸集装箱物流需求也将同步 释放。

2.3 供给端增速放缓,竞争格局良好

受政策保护,内贸集运具有相对进入壁垒。国家发改委及商务部在 2019 年 6 月发布《外 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 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 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 年版)》,其中明确规定内贸集运企业必须由中方控股, 外商不得经营或租用中国船舶进行内贸水运。同时,外籍船舶不能用于内贸集运。在政策 保护下,内贸集运市场相对外贸市场具有准入壁垒。 2020 年起运力供给增速放缓。从运力供给来看,内贸运力供给增量主要来自于新船制造以及购买外贸二手船,分阶段看:

(1)高速发展阶段:自 2016 年“921 冶超”后,行业需求剧增、新船订单及交付增加, 本轮运力扩张潮到 2019 年基本结束。同时,受到交通运输部对于进口二手船要求提升影 响,外贸二手船舶提前在 2018 年集中进口,2018 年沿海集装箱船舶运力同比大涨 18.3%, 2014-2019 年运力年复合增长率为 9.5%。 (2)缓慢发展阶段:以 2020 年为分界线,运力供给增速放缓。2020 年起,新冠疫情使 内贸集运需求受到一定影响,企业投放运力更为谨慎。2021 年起集装箱船新船造价上升, 进一步抑制了运力供给的投放。此外,由于 2021 年外贸集运市场的火爆,国内集装箱运 输龙头均抽调运力补充外贸市场,内贸实际运力供给进一步收缩。因此 2020-2022 年沿海 集装箱船运力年复合增长率降为 2%,2021 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由于内贸集装箱运输船东大部分订单船舶已于 2018-2019 年集中交付,且 2020 年起内贸 集运企业运力投放相对谨慎,未来行业运力增速较为缓慢。考虑行业需求增速与 GDP 增速 趋势基本一致,需求端将保持稳定增长。长期看行业供需增长较为匹配,运价或短暂回落 至疫情前水平后将保持稳定。

竞争格局改善,外租船回归对运价冲击有限。由于外贸运价下滑,导致部分外贸船回归, 市场担心回归的外贸船会对国内集运供需造成冲击,从而带来长期的运价下滑。而我们认 为,行业长期供需关系良好,外贸船回归对运价的冲击有限,长期运价将保持平稳水平。 行业集中度较高,船东缺乏价格战意愿。经历两次出清后,内贸集运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内贸集运在经历了 2013 年集中破产潮和 2019 年安通控股重整后,实力较弱的内贸船运公 司相继离场,目前行业形成三足鼎立格局。泛亚航运、中谷物流、安通控股占据内贸集运行业主要市场份额,2020 年前三大运力占比航运公司运力占比达 78%。

盈利诉求增强,头部玩家竞争趋缓。2019 年由于宏观经济增速下行、行业竞争加剧等原 因,泛亚航运净利率触底至 0.9%;同时受到违规担保的影响,安通控股净亏损 43.74 亿 元。预计未来头部玩家竞争将趋缓:一方面,泛亚航运在 2017 年混改后更需要利润支撑, 泛亚航运先后引入外部投资者、推出员工持股、发力电商平台,目前净利率虽有回升,但 较可比公司仍有差距;另一方面,安通控股在引入招商局港口后暂时告别了危机,重整后 以减轻债务和稳定经营为主,股东仍有较强盈利诉求。

三、公司α:成本优势打造强护城河,运力引进收入增长确定

3.1 成本优势显著,打造强护城河

行业收入端同质化,成本成为主要竞争要素。由于集运行业提供的服务具有同质化的特征, 行业运价基本相似,因此低成本成为主要竞争要素。通过持续发展,公司现有成本较低, 2017-2020 年公司单箱成本均低于同行 24%-28%。低成本下,公司利润规模较高,得以拥 有充足资金引进运力获得持续发展。同时,运力提升带来规模效应,降低租船成本,最终 形成良性循环。正向循环下公司获得持续发展,形成更加强有力的护城河。

公司低成本来源于:景气低点果断购船、新造船降低租船成本、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 择时低价购入船舶,造船成本优势显著。根据公司公告,2021 年 2 月公司订购 18 艘 4600TEU 大船,彼时是几年来船价的低点。按照平均 2 年的交付时间,2018 年的运力替换订船时 间为 2016 年左右,也为船价低点。而竞争对手泛亚航运、安通控股在 2021 年没有大规模 扩张运力;目前造船价格较高,若想补充运力则成本更高。低船价带来的是低折旧成本, 按照船舶 10-25 年的折旧期限,公司相较竞争对手的折旧成本优势将贯穿 10 年以上。公 司通过把握资产购入时机,形成长期成本护城河。 能够择时购船的原因在于,公司多年专注于集装箱物流领域,核心管理团队具有多年集装 箱物流行业的管理经验,管理团队在集装箱物流行业积累了多年经验,对于集装箱运输市 场的特点理解深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机会。

新造船优势显著,折旧成本远低于租金成本。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21 年年初 4000TEU 行船造价 4025 万美元,公司建造的船舶为 4600TEU(对应 8.9 万载重吨)。我们以新船造 价 4000 万美元假设(折合人民币约 2.5-2.6 亿元,另:公司公告披露单条船造价不超过 2.5 亿元),按照公司 25 年平均的新船折旧,每年折旧成本仅为 160 万美元。若按照当前 的 2.5 万美元/天的成本,一年的租船费用 913 万美元。新船的折旧成本远低于租金成本。 同时,过往公司船舶租金费用整体高于船舶折旧,随着公司自有运力增加,可替代部分外 租船舶,从而降低整体租船成本。

船舶大型化降低单箱运输成本。船舶的大型化会形成规模经济,带来成本的降低。相比小 型船舶,大型船舶的燃油效率有所提升,8 万载重吨船舶的每吨货物燃油成本是 1.5 万载 重吨船舶的 56%。除了燃油成本外,船员工资、物料费、管理费、港口费等其他单位成本 也随着船型的变大而降低。根据《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规模经济研究》中数据,5000TEU 以 上船舶的单位运输成本仅为 1000TEU 以下船舶的 50%。 新购船舶大于同行,单箱成本有优势。自 2014 年起,公司即掀起大船革命——中谷山东、 中谷辽宁、中谷上海、中谷广州等大船陆续加入舰队。与可比公司比较,根据安通控股 2020 年公司年报,安通控股最大船舶梯队载重吨为 4-6 万吨,而公司正在交付的 4600TEU 船舶载重吨约为 8.9 万吨,大于竞争对手。公司购买的 18 艘大船合计运力 160.6 万载重 吨,占公司 2022 年公布的加权平均总运力的 62%。由于船舶大型化能够降低单箱运输成 本,公司相较同行单箱成本更有优势。

公司规模优势使其在采购中获得更多话语权。一般在支付港口杂费和码头费用时,规模越 大的船公司可以获得更大的折扣力度。 港口费:随着规模扩大,公司码头优惠金额占比不断提升,2017-2019 年公司取得的码头 费优惠金额占成本比例分别是 9.45%、9.70%、18.44%。其中 2018 年公司运力规模大幅增 长后,码头优惠费用占比大幅提升。 燃油费:由于公司规模增长带来燃油采购需求增长,公司议价能力稳步提升,2018 年后 燃油采购价格较市场均价进一步降低。随着购入的大船下水,公司船队规模进一步提升, 预计单位燃油成本及码头费或能迎来下降。

3.2 精细化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率运营

精细化运营设计,提高船舶使用效率。公司通过规划经济航速、提高运营效率,缩短了抛 锚时间和在港停留时间,实现了船舶使用效率的提升。 (1)规划经济航速,减少船舶抛锚等待时间。根据招股说明书,公司在设计航线时,会 根据港口的等靠泊潮水研究并设定最经济航速,保障整个航线的燃油和周转效率。在船舶 靠港时,需要等到特定潮汐时间方可靠港,在此之前到港,则需要抛锚等待。公司会根据 港口潮汐时间设计最佳航速,减少抛锚等待时间,也节省了燃油成本(航速越大,使用燃 油越多)。 (2)提高码头效率,缩减在港停留时间。由于港口通常业务繁忙泊位紧张,船舶靠港通 常需要长时间等待安排泊位窗口,若无法及时靠泊时需在锚地等待,产生燃油成本和时间 成本。公司与港口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港口对公司航线的直靠率。同时,公司在 装卸货环节也会保障港口工人的工作效率,以缩减船舶在港停留时间。

公司挂港次数低于同行,效率更高。由于航线网络差异原因,吞吐量与计费箱量的匹配关 系一般存在一定差异。吞吐量/计费箱量反映集装箱单一物流周期内的码头周转次数,一 般而言运输距离较长、中转次数较多的航线吞吐量/计费箱量比例较高。2017-2018 年安 通控股吞吐量与计费箱量的比值均高于公司,反映公司中转次数较低。相应地,公司运行 效率更高。

实行燃油监管体系,燃油使用更加高效。公司高度重视燃油消耗,设置了燃油监察部门, 委派监管代表监管燃油质量。同时设置油量计量员,对油量进行精准计量,使用船舶存油 测量表。供油船记录单全程记录受供油量。通过对燃油消耗的监管,以及船舶运营的精细 化管理,公司燃油使用效率提高。2021 年公司百海里油耗同比下降 0.46%,较 2018 年下 降 5.29%。

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贯穿订舱各个方面, 基本实现对集装箱物流完整业务流程的信息监控、跟踪及资源调度,促进了服务质量提高。 公司使用的集装箱管控系统,信息化管理贯穿集装箱使用的五个环节,能够结合市场情况 对集装箱做出更好安排,优化调整集装箱使用效率,加快集装箱周转。在主要港口实行的 集装箱可视化管理,将箱管人员工作量减少了 90%。

3.3 新船订单率先落地,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

新船订单顺利落地,市场份额稳步提升。2021 年公司与国内船厂签订 18 条 4600TEU 集装 箱船订单,公司公告于 2022 年 10 月开始每个月投放 1 艘,至 2024 年上半年投放完毕。 按照公司的投放节奏,2023 年预计新增运力 5.52 万 TEU,约 107 万载重吨。而竞争对手 泛亚航运、安通控股均无大规模新船下水,随着公司船舶逐渐投放,运力提升下公司有望 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散改集”提供货源,充分满足货量需求。根据公司公告,公司 18 艘新船下水后运输的 主要货源将是“散改集”货物,目前阶段可进行“散改集”的货物近亿吨,主要货源包括 煤炭、焦炭、石灰石、粮食、钢材等,能够充分满足未来 18 艘船舶对货源的需求。未来, 公司将充分利用 18 艘船舶单位能耗较低的环保优势,以及小高箱高强度、大容量的优势, 积极推动国内大宗货物的“散改集”进程,坚持开发增量货源,持续拓宽适箱货源种类。 预计2023年新船带来的货量能够驱动公司营收增长。按照公司每月1条新船下水的节奏, 2023 年全年平均运力增长为 6*4600TEU。由于公司 2022 年大船在 Q4 下水,对货量影响不 明显,同时考虑外租船回归影响,预计 2023 年公司水运货量增长在 30%以上。尽管行业 运价将回落,但运力的增长对公司营收影响更加明显,预计公司营收有望小幅上升。

四、盈利预测

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130 亿元、153 亿元、179 亿元,增速分别为-9%、18%、 17%。主要假设如下: 预计水运业务 2023-2025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107 亿元、126 亿元、150 亿元,增速分别为 -13%、18%、19%;其中估算内贸业务收入分别为 101 亿元、125 亿元、148 亿元,增速分 别为 1%、24%、19%。2023-2024 年公司大船预计按每月投放 1 艘的节奏下水至 2024Q1, 叠加外贸船回归,预计 2023-2025 年内贸运输量分别增长 30%、25%、20%。由于 2023 年 公司大船下水,行业部分外贸船回归,行业供给大幅增加,预计 2023 年单箱收入下降 22%, 随着供需逐渐恢复平衡,2024-2025 年单箱收入分别小幅下降 1%。 预计陆运业务 2023-2025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23 亿元、26 亿元、29 亿元,增速分别为 22%、 15%、11%。陆运业务与公司运输量相关联,预计 2023-2025 年货量增长拉动陆运业务营收 增长。 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营业成本分别为 108 亿元、126 亿元、143 亿元,考虑租船成本及 油价下降,预计单箱成本增速分别为-28%、-6%、-4%,毛利率分别为 17%、18%、20%。

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均为 0.2%,管理费用率均为 1.5%,研发费用率均为 0.1%。 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净利率分别为 15.9%、15.6%、17.2%。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下一篇
x
要闻
动态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