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按计划要带儿子出门几天,路程倒是不远。开车2个多小时,动车1个多小时,但几经权衡之下,我还是选择了自驾。
(资料图片)
虽说动车只要1个多小时,但算上市区到火车站的时间,进站的时间,出站的时间,还有从火车站到住的地方也需要时间,七七八八加起来一点也不比自己开车省时省力,而且还要来回折腾上车下车。
另外,除了时间没有节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外部环境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孩子及家长都不是很友好。每一个在火车、地铁、飞机上,怒斥熊孩子的新闻和视频都能得到大量的点赞和支持,那些挺身而出“整治”熊孩子的人,也被视为英雄化身。
整个外部环境好像已经默认,孩子只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只能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否则就是撒泼打滚影响他人的熊孩子。
作家苏小懒前几天坐动车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据她自己描述,曾前后两次被乘务员提醒看好自己的孩子,一次是还没有上车时,一次是孩子在安静地画画时。这样“善意”的提醒,身为妈妈无疑会感到冒犯,所以她选择了向铁路系统投诉,并将此事曝光出来。
没想到这件事情,一经发出,便让苏小懒遭受到了大量的网暴。
还有很多更恶毒的我就不放了,从苏小懒放出来的留言来看,这些恶毒的攻击都是最戳妈妈心窝的话。
我不想扯什么儿童生长发育与成年人的不同,也不奢求未婚未育的人对婴幼儿出行的同理心,但如果一定要拿一杆尺子去一视同仁地去执行同一个标准。那我们每个人都不妨扪心自问一下。只要乘坐交通工具都保持全程安静,不说话、不走动、不吃东西、不脱鞋、不外放手机……有多少人能保证,每一次出行都百分之百地做到。
短途的行程可能忍一忍就行,可十几二十多个小时的长途呢?做到一次,或许只要出门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或许也能达到,但难保人生次次都能未雨绸缪。
我算是比较能忍的人了,可以一连坐火车硬座十几个小时不乱走乱动,当然期间也不敢喝水,不敢吃东西,但忍到最后还是会因为受不了,要去卫生间。
如果成年人尚且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拿这套标准去要求孩子,意义何在?
我并不是想替那些真正的熊孩子和家长洗白,的确会有一些家长在公共场所没有尽到看护管束的职责,任由孩子干扰影响到了他人,从而使他人不快。需要一些非必要的方法使家长引起重视,也让孩子接受一点“社会的教育”。
可如果只是为了撇清责任,怕麻烦,就对带孩子出行的家长实行无差别歧视,这就有点过分了。
甚至还有媒体自作聪明地给出了所谓的安静妙招,但一看就知道,这应该是没啥带娃经验的人总结的。总之,总结得很好,但下次不要总结了。
如果每个孩子的问题都能被一两个“妙招”搞定,那还要妈妈干什么?
我特别想知道,是不是当车厢里不再有孩子的时候就会彻底安静了呢?是不是到时候大家又会嫌弃起独自出门的老年人、嗓门大的人、身体不好憋不住尿的人,以及每一个影响到自己的人。
说到底,有毒的外部环境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软肋的人,只不过会先从最软的软肋开始拿捏起。或许你可以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但是谁又保证自己不生病不变老,一辈子永远不遭受意外,分分钟自律克己呢?
有一话叫作,“孩子是父母交给世界的人质”,但这不代表没生孩子的人就可以对这个世界肆无忌惮。孩子是父母的软肋,有了孩子的人,特别是妈妈本就是一群格外脆弱的人。她们可以为了孩子一忍再忍,哪怕不惜低到尘埃里面去。但为了孩子,她们也可以不惧与全世界为敌。
我不认识苏小懒,但我能理解,此刻她因为孩子站在网暴的中心,心里肯定很不好受,会委屈也会有愤怒。但我很感谢她坚持为自己也为其他妈妈发声的勇气。
因为像我这种生了男孩,又自我价值感特别低的人,只能很怂地选择放弃公共交通工具了。
所以现在看起来双方吵的是带孩子出行到底影没影响到他人,但本质还是整个社会对公共领域出现的孩子,抱着怎样的态度。
如果是身处“生孩子有罪”的舆论环境,那鼓励三胎政策再怎么加码也无济于事。生生生,拿什么生呢?就算有生育意愿,也没那个勇气去生!万一生的又是男孩,更加会变成公共领域的“二等公民”,社会鄙视链的最底层。
除非再来一条“考公必须三胎”的硬杠子,可话又说回来,都已经三胎了,就算考上了“公”,又哪来的时间全心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呢?我之前的一位同事,自从二胎生了一对双胞胎后,每天中午在食堂吃过饭之后就见不到人。就这样还是靠着奶奶和外婆一人帮忙带一个,才勉强能把三个孩子的生活学习给兼顾。
所以啊,想要促进生育率,再多的奖励都是治标不治本,实实在在地改变外部“仇童”的环境,为带孩子出行的家庭提供最大的便利,才是更实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