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photo / 图)
近期,关于网购应该怎么挑选的话题冲上了热搜。网购别再只看销量了,那么应该怎么选?热心的网友们根据自身的网购经验,纷纷贡献自己的智慧。
有网友说:“我在拼夕夕几块钱买的许昌假发质量很好,我都觉得卖家亏了,还送了我梳子发夹”。也有网友分享:“女生买内衣去1688买,买广东汕头发货的,那边巨多内衣厂”。
(相关资料图)
网购的挑选方式
这种直接筛选产业链和原产地的挑选方法,瞬间亮瞎了网友的双眼,也让人们开始回顾自己的挑选方式。
其实,从电商诞生、商家入驻平台开始,平台就不断在检索方面推出各种排序方式,来让用户进行购物挑选。打开淘宝或京东等电商平台,在输入某项商品的名称后,首先出现的是综合推荐,这种方式综合了如销量、浏览、信用等要素后进行商户推荐,出现的商家既有价格高一点的,也有价格略低的。
其次,大家常使用的就是价格排序,按照价格的升序或降序进行排列,就可以快速看到某个产品的最低价和最高价,从而让用户能通过价格来回顾一下自己的钱包,然后看看是否能购买或者花多少钱可以买到。
另外,按销量进行选择,也是很多用户的主要方式。因为在消费者心里,“卖得多”与“东西好用”似乎有一种潜在的“对等关系”。同时,再去看一些用户的评价,就更能增强这种心理。而这种选择方式,其实正暗合了大众的“从众心理”,也是个体普遍会容易拥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虽然,在自己缺乏判断决策的充分信息,比如从来没有买过此种产品时,参照别人的意见能够有助于下决定,但这种方式其实也具有一种羊群效应,并不代表就是自己最想要的最优选择。在金融行为学中,这种羊群效应所产生的认知偏差、情绪偏差还会带来泡沫和踩踏,最终导致欠缺多维思考和优化配置的人们遭受损失。
网购可以看产业链
在经年累月的以销量、评价、价格等作为筛选和决策机制的网购中,开始诞生了热议的以产业链来进行挑选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起上述的挑选经验,又为消费者增补了一层筛选网。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业工厂,很多商品的生产制造都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轻纺工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加工、服装、纺织、皮革、木材加工、家具、印刷等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又高达30.2%。在日常生活中,小到纽扣、吸管,大到马桶、床垫,又或者是服装及一些日用品,有很多商品都是从中国的各大产业基地流向全世界的。
除了上述网友提到的汕头的内衣、许昌的假发,其他的如广东顺德的小家电、河北保定的箱包、山东潍坊的床上用品、天津的地毯、浙江的窗帘等等,各种商品都有其对应的产业链出处。
在这些区域,大部分企业和手工业者,都是专门生产某一类商品,从而形成了极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如河北保定,生产箱包的企业现在就有超1700家。而起源于晚清时的天津地毯业,早在1937年时就有300多家生产商,随后几十年更是继续发展,如今已达到3000多家的规模。
大量的制造商和流通商的聚集,带来了产品制造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从而也带来了商品的性价比优势。消费者以点对点的购买思路,买这些产地生产和发出的产品,基本就是从源头买货了。
在实际的购物操作中,如果能在价格、销量等因素之外,再叠加产品链的因素,或许就能帮助剔除一些赚差价的中间商,从而为自己实现更优的购物性价比。
(IC photo / 图)
选产业链和选品牌将并行不悖
其实,正如雷军在节目中所述,“性价比是商业圣经,绝大部分公司都要追求性价比”。——从消费者的需求来说,考虑性价比是几乎不变的选择之一。
历史进程中,从商品交易诞生的初始,早在原始社会以物换物的阶段,人们就会在交易中不断调整拿来交换的产品的种类、数量等,以尽量达成最利于自身需求的交换,这本身就是一种追求性价比的表现。
这种交换逻辑,在以货币为媒介的时代,当然也同样继续存在。反映在今天,就是大家开始觉得衡量销量、口碑、价格等具有信息的不充分性,所以不如将产业链这个元素放置其中作为考量参数,以优化在商品购买时所挑选到的产品的性价比。
除了性价比之外,另外一方面就是大家对品牌的追求,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奢侈品界的发展。LVMH集团的阿诺特就曾透露自己驾驭品牌的秘诀:“奢侈品品牌的树立要比其他生意困难得多,它需要创造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消费需求。塑造时尚奢侈品牌必须遵循一个公式:通过挖掘品牌历史并用适当的设计师来诠释它,从而定义出品牌身份。”
显然,品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基于产品的基本功能之外,对质量、服务以及个人品味等附加价值有所要求后所诞生的另一重要选择方式。在品牌的世界中,价格或产地等依然是考量因素,但不是唯一和绝对。
售价N万元的包包或服装,价格不低于几千块的拖鞋或雨伞,支撑其销量和价格的是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可以溢价的部分,这种品牌带来的身份感、标签感等也成为人们购物时的重要考虑。
综合来看,尽管网购的模式或商品的挑选要素将来还会继续优化,但基于底层消费心理的挑选方式,以性价比和品牌为主流,将继续在消费主义世界中并行不悖的发展。
野话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