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企业就是行业的“将来时”。
文 | 华商韬略 陈斯文
(资料图片)
一走进迈瑞医疗,“理工男”的气质立刻变得具体起来。
在迈瑞,许多同事之间的称呼,不是“李总王总”,而是“李博王工”;周五的“自由着装日”,很多人还是穿着岗位工服;甚至连它的公关,都能随口讲出AED产品“360J双相波”这样的参数。
这种气质,如果量化成具体的数字,它应该指的是:3927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四分之一;2022年的31.9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10.5%。
这种气质,如果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最新产品,就是可以“穿在身上”的无线监护仪;是只抽一管血,就能检测多个项目的全自动血液分析流水线;是“一台设备、两项功能”的除颤监护仪;以及根据每家医院的实际需求,可以像积木一样拼装的全自动检验实验室……
在第8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迈瑞的理工男气质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既不送礼品充电宝,也不放炫酷宣传片。但这毫不影响它的展区门口排长队——人们都想进去看看,迈瑞又带来了哪些新东西。
毕竟,在所有参展厂商中,它已是中国区业务规模最大的公司,是市值最大的龙头,是行业的“将来时”——如果想知道未来医疗器械要发生什么,就要去看看迈瑞在做什么。
【进化论】
一段时期以来,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迈瑞医疗的股价不怎么涨。
“不怎么涨”的具体表现,是股价的小幅震荡,是既缺少一飞冲天的刺激,也看不出拾级而上的趋势。
这是因为公司业绩不够好吗?恐怕不是的。
过去的2022年,它的营业收入303.7亿元,归母净利润96.1亿元,又一次实现了“双20%”的同比增长。
要知道,站在两三百亿的大基数上,1%的增长就是两三个亿,这个数字,比很多公司一年的营收还多。
各业务领域的发展,有拖后腿的吗?恐怕也不是。
从体外诊断,到医学影像,再到生命信息与支持,三大板块2022年的同比增长,都保持在20%左右。
所谓“老大哥打全场,小老弟搞特色”,“三好生”的定义,就是没有明显的瘸腿科目,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均衡。
今年的开局糟糕吗?恐怕更不是。
2023年的一季度,它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3.6亿元和25.7亿元,还是一个“双20%”的同比增长。
在迈瑞的投资者接待日上,你会发现基金经理和券商分析师虽然分属买卖两方,很多时候立场不同,但对一件事的看法却高度一致——迈瑞的稳健增长,从来都不需要担心。
几年里,每到4月年报季,迈瑞医疗业绩增长的稳定性,似乎就像春风一吹、春雨一落,优秀企业润物无声的淡定和沉着,尽在其中。
究竟是什么,让资本市场对今天的迈瑞医疗纠结不已?这个秘密,藏在它的行业属性里。
虽然和医疗密切相关,但这个行业的本质,说到底仍然是先进制造。在迈瑞医疗这家龙头企业身上,先进制造业的特点更是体现得格外鲜明。
制造业是负责技术落地的产业,先进制造业,负责的就是核心技术落地。
在央视《对话》栏目上,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用一句话就讲透了这个本质——先进制造业要做市场上急需的产品。
医疗器械的目标,是做出实用性高,更符合一线应用实际需要的产品。好不好用,是最重要的评判因素。
比如迈瑞AED的“开箱便启动”,解决的是“除颤能抢一秒就抢一秒”;无线监护的“可穿戴”,解决的是“监护无死角”;手术室的设备部署方案,解决的是“操作更顺畅,动线更合理”;超声手术刀的轻薄和精细,解决的是更细微的信号捕捉、更高频的能量调节;除颤监护仪的“合二为一”,解决的是“一车一医”前提下,医生怎样少扛一台设备……
所以医疗器械研发和创新的目的,是解决基础原理突破后如何落地,是解决如何更好服务临床,是基于成功经验的一连串微创新。
所以医疗器械的技术进步有连续性,过去的正确经验,现在和未来仍然要遵守,过去有利于产品的改进,就是为现在和未来赋能的基础。
一句话:作为先进制造业,作为医疗器械企业,务实就是最高原则。
“凭本事在直路上加油,实实在在地投入和研发,不投机取巧,选择直道超车。”
这就是李西廷先生给迈瑞的总结,这就是医疗器械的进化论,也是先进制造业的规律。
在整个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内,迈瑞对进化论和规律的贯彻程度,没有第二家。
正因为站在丰富的临床洞察上,迈瑞的各产品家族才有了迭代的方向;正因为有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做基础,一代代产品才能日臻精良。
进一步而言,正是做到了“最好的贯彻”,才有了迈瑞连年的“双20%增长”,才让它从追随而挑战,由挑战而引领;而我们看到的那种“理工男”气质,它的本质,其实就是高度的务实。
对先进制造业规律的坚定遵守,成就了今天的迈瑞,却也是造成资本市场纠结的根源。
它的先进制造业属性太深入人心,以至于市场认定,它除了一次又一次地实现“双20%”之外,实在给不出足够的刺激,打不上新标签;
它务实的“理工男气质”太浓厚,以至于连最老派的分析师,都觉得它既讲不出动人的炒作概念,也拿不出性感的资本故事。
连它的投资者关系经理,也被熏陶成了“老实人”,以至于如何与市场沟通,让市场真正理解迈瑞,也成了一个课题,难度一点都不逊于研发中心里的技术攻关。
【新故事】
在观察龙头企业时,人们有时会忘掉它的特殊性——龙头企业是将来时,它常常代表着对行业的定义。
它在设定业绩目标的时候,也在给行业设定标杆;它在建立护城河的时候,也在定义着行业的护城河;它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增长的时候,也在给行业指引增长模式。
临床洞察、经验积累、技术能力、整合能力、客户基础、装机规模。当这六大护城河,每一条都足够深、足够宽的时候,一家医疗器械企业会做什么?
把它们挖得更深更宽,当然是必然的选择,但迈瑞除此之外,还要挖通水系,把它们连成江河大海。
在迈瑞,这片大海被称为“三瑞”生态,它是迈瑞的未来,也可能是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甚至整个医疗产业的未来。
在医疗器械行业里,高端医疗设备种类很多,功能也很杂,但所有的产品和功能,都有共同的指向:让医生的临床诊疗更高效。
在患者一端,它的意义就更直白:看病更快更准,治病更快更好。
因为要看得更准,所以有了显微镜、X光机、超声仪、血液和生化分析机,因为要治得更好,所以有了监护仪、麻醉机、注输泵、呼吸机、超声手术刀。这些设备出现后,医生的诊疗水平被推进了一大步。
但如同交通工具的更迭,人类对进步的要求,永远不会停。
在传统的医疗场景中,“医疗设备信息孤岛,数据缺乏互联互通”;“缺乏疑难重症经验,难以开展高水平诊疗”;“全院设备统筹困难,管理效率低下”,是公认的三大难题。
解决这三大难题,让未来的医疗更聪明、更高效,这正是迈瑞“瑞智联”、“迈瑞智检”实验室和“瑞影云++”组成的“三瑞”生态的由来,也是它面向行业的新未来。
在“三瑞”生态中,“瑞智联”的作用,在于医疗设备的数字化。通过将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输注泵等智能硬件连接,实现设备物联和数据互联,临床自动化、智能决策支持、医疗设备管理等智能应用,提升监护和诊疗质量。
“迈瑞智检”实验室立足于迈瑞丰富的医学检验产品体系,实现实验室精益化运营和全流程管理;“瑞影云++”则专注影像互联,支持跨科室、跨院区、跨地域的远程指导、线上会诊、分院教学、多中心研究等工作,并满足检查结果互认、精益化设备管理等迫切需要。
通过这些概括性十足的叙述,普通人很难意识到“三瑞”生态的价值,但它们却早已开始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
在采用了“瑞智联”生态系统的医院里,重症患者床边各种医疗设备的数据,都可以在大屏幕上集成显示,这省去了医生在不同设备间切换的时间;借助物联网技术,ICU病人的信息既可以被传输到专科医生办公室,也可以传递到ICU医护人员的移动设备上。
但如果仅仅做到“让专家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只意味着效率的提升,而对于数据的应用,还可以让“瑞智联”做到更多。
在临床上,有一个理念正在成为医学界的共识——没有病情的突然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
这句话的含义,是许多看似突然爆发的病情,其实是从早期状态恶化甚至波动开始的。在过去,往往只有最资深的专家,才能通过经验提前判断。但资深专家的稀缺,又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如何让专家的能力,复制到更广的临床场景?迈瑞的方法是——让机器更聪明。
通过大量医疗数据和专家经验,迈瑞借助算法将此前只存在专家脑海中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规则,通过设备的监护,实现24小时的智能预警。
让专家能力延伸,让诊疗效率更高,并不止局限于“瑞智联”的体系内。
通过“瑞影云++”平台,超声实时图像得以上传云端,实现端与端共享查看。三甲医院的资深医生,因此可以看到几千公里外基层医院超声检查的实时动态,除了指导当地医生实施会诊,质控、培训和病例研讨都得以远程实现。
而在“迈瑞智检”的统筹下,医学实验室内人机料法环测等多项管理要素,得以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联动,海量的医学实验室复杂管理要素被标准化,数据能在门诊、急诊、中心实验室之间,总院区和分院区之间,甚至整个区域之间流通,最终提升了诊疗精确度。
无论是“瑞智联”、“瑞影云++”,还是“迈瑞智检”实验室,整个“三瑞”生态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数字化。
对于医疗设备数据的善用,无疑意味着让设备相比过去,发挥出数倍甚至几十倍效能。而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当“三瑞”生态的联网装机设备每跃升一个数量级,它对数据的应用能力就会同步跃上一个台阶,机器的“聪明”程度,也自然随之跃升。
这是否让你联想到了人工智能勾勒的那个理想未来?
而更进一层的是,具备广泛装机基础等六大护城河的迈瑞,完全有能力推动各家医院信息系统的整合,把规模优势转化成生态优势。
这个正向循环一旦跑起来,将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明白了迈瑞在做什么的时候,也就自然明白了行业的未来会发生什么。
所以在很多时候,龙头企业打的是全场,跟风者打的是局部;龙头企业打的是未来,跟风者打的是现在。这不仅仅取决于一家企业眼光看多远、看多广,而是有没有能力去实现的问题。
而资本那些关于概念、题材的纠结,自然也就有了答案。
任何对于迈瑞的投资,买的都不应该是当下的财务指标和运营数据。而是医院对更高效率、更强能力的渴望;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看病更快更准,治病更快更好的需求。
在投资这件事上,等到逻辑兑现再看多,不就太迟了吗?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